The life of plants are precious than ours
because they are innocent
always silent
and never tell a lie
— P.R.Sarkar
(植物的生命比我们人类来得可贵,因为它们总是如赤子般纯真无邪,而且静默无声从不说谎)
印度瑜伽传说中的五圣树,楝树(苦楝、苦苓仔)、木棉、菩提、孟加拉榕(印度榕)、硬皮橘(Angele mamelos,印度名bel(bilva)一说又称温桲柑。硬皮橘英文名bael fruit,木苹果名bael,两者常生混淆,前者果皮光滑后者粗糙。硬皮橘为芸香科硬皮橘属、木苹果芸香科木苹果属、温桲柑蔷薇科榅桲属,实为三种不同植物。孟加拉榕Ficus benghalensis,印度名bat(banyan),有时也被称为印度榕而与印度橡膠樹混淆。(另外本地较常见的,于1910引进的Ficus elastica印度橡膠樹又名印度榕、印度橡皮樹、缅树,具白色乳汁,早期常作为橡胶原料,后为大戟科的巴西橡胶树取代)。孟加拉榕台湾较少见,根据劉棠瑞、廖日京合著《樹木學》(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出版)上册238页记载孟加拉榕栽植于台大地质系馆、台北植物园双子叶植物区各仅有1棵(1922引进。植物园目前另有一棵后来栽种的小树在佛教植物区)。印度加尔各答豪拉Howrah地区胡格利河畔植物園(Acharya Jagadish Chandra Bose Botanical Garden,一般也通称加尔各答植物园)的孟加拉榕有250年的歷史(The Great Banyan ),占地約1.4萬平方公尺,有3600個氣根,是全世界树冠覆盖面积最大的单一棵树木,部分中文网页将这独木成林的The Great Banyan孟加拉榕误为Ficus elastica的印度榕(印度橡膠樹),其实这两种榕树的叶子很明显不同。依据《胖胖树的热带雨林》的报道台中中兴大学校园、彰化欢喜园、雲林水林乡苏秦村诚正国小以及屏東縣萬年溪保育協會报导屏東市萬年溪右砂蛇段(经查对在棒球路建南路口橋頭)也都可见到孟加拉榕大树,另外该协会也报导雲林崙背鄉154縣道(豐榮路)遍植孟加拉榕作行道树而成綠蔭隧道(1986韦恩台风风灾后改植孟加拉榕),應該是台灣的孟加拉榕最大群落。其他散见各地多为园艺少量零星栽培。另外在《「由小因而得大果報」八田與一和先民建造_烏山頭水庫和嘉南大圳》一文作者提到:八田與一先生對佛經有許多研究和體悟,烏山頭水庫建造時栽種許多不同樹種,其中有孟加拉榕,原產於印度、是外來種,古稱尼拘樹,在佛經中多次提及此樹名,迦葉佛在此樹下成佛。因樹形高大但種子細小,故佛典常用來比喻「由小因而得大果報者」。小時候,八田與一的媽媽看到瘋女阿春時,不僅喝止孩子欺負她,還拿稀飯給阿春吃,並且叫五歲的八田與一和姐姐小薰一起幫阿春發出臭味的頭髮抓蝨子,再幫阿春洗澡、換上乾淨的衣服,八田與一的媽媽說:「佛陀主張眾生平等,沒有貴賤之分,我們要愛護他們和其它動物。」
(Satyavan注:孟加拉榕是堤坝护岸水土保持很好的植物,古稱尼拘樹,在佛經中多次提及此樹名,迦葉佛在此樹下成佛,这也是为何台北植物园后来新种的那棵小孟加拉榕是种在佛教植物区的原因)
请继续阅读,后面有台大地质系及台湾各地孟加拉榕详细位置所在及圖片:
台大舟山路地质系前馆东侧转角处的孟加拉榕,引自Google街景图
台大地质系孟加拉榕从相反角度看过来,可以明显看到气根。引自Google街景图
你能想象得出这是和台大同年生(1922提出在臺北高等農林學校原址建台北帝大的计划)的孟加拉榕住的地方吗?请参阅后面1928台北帝大正式成立那年及1932的地图,当时这孟加拉榕似乎还被路径围成圆环状保护着,而四周都是开阔地。如今隐身在台大这个不太有人注意的巷弄角落,旁边还有个大电气箱设备(配电室,大约设于1991左右,请参阅台大1991航照图)和它常年相伴。人,到底在想什么?做什么?树,总是无声沉默,将一切记忆隐藏。
与台大同年的孟加拉榕被右方地质系前馆和左方鹿鸣堂斜交夹住。(两栋建筑相夹成一狭巷通路,图中尽头停了一部小汽车,车后方巷弄内就是孟加拉榕)期待有一天这与台大同年而生的孟加拉榕能够重见开阔天地,和它在植物园的同伴一样自由自在地生长。
以下台大地质系孟加拉榕各图,2017.8.10现场实地拍摄
紧邻配电室及鹿鸣堂,向左延伸的老树干曾经折断(锯断?)又被新长气根包覆缠绕,其他也有几处可以看到人为强度修剪。台北市定老树有受到保护不得人为修剪,但这棵与台大同年的近百年的孟加拉榕似乎不在市定老树名单之中。参考后面1991(80)台大航测图,当时孟加拉榕曾经受到大规模修剪,几乎只剩树干,可能与设立这个配电室有关。
叶子巴掌大,叶缘略为反卷,革质,但不似印度橡胶树或阔叶榕为厚革质。尾端较钝圆而不显尖锐。叶基部(叶柄和叶片连接处,大拇指处)叶脉五出,阔叶榕叶脉三出。
台大设的标示牌
加尔各答植物园世界最大独木成林的孟加拉榕(远观),引自Google街景图
加尔各答植物园世界最大独木成林的孟加拉榕(近看),图引自网路
雲林水林鄉誠正國小黃金蝙蝠生態館前的孟加拉榕,引自Google街景图
雲林水林鄉誠正國小黃金蝙蝠生態館前的孟加拉榕,引自Google街景图
雲林崙背鄉154縣道(豐榮路)的孟加拉榕綠蔭隧道(舊庒到崙背國小之間約2公里),引自Google街景图。网页Amy's寻常生活这篇《一條美麗的道路~貓兒干綠廊(雲林154縣道)》有拍摄到孟加拉榕树叶特写,又据该文报道1986韦恩台风重创原有行道树木麻黄,后来改种孟加拉榕。孟加拉榕一度计划砍除,后经荒野协会争取而保留。
台中中興大學弘道路綜合教學大樓前停車場孟加拉榕,引自Google街景图
屏東市萬年溪右砂蛇段(萬年溪、殺蛇溪匯流,殺蛇溪在地台語唸taizuaa key,tai-zua ke)棒球路、建南路口橋頭的孟加拉榕,引自Google街景图。底下是2018.11.17實地拍攝
左半部被人為修剪缺了一大塊 |
续往南235m处萬年溪、殺蛇溪口跨河便桥前还有一棵。底下二張相片2018,11,17實地拍攝。這棵樹形完整,非常漂亮
|
台北植物園孟加拉榕位置圖(雙子葉植物區,木棧道中間第二觀景臺南邊约5-6公尺处,也可由林业试验所前双子叶植物区小径进入,在桑科解说牌后方,该树1922至今约95岁)。另有一棵小孟加拉榕在荷花池北面佛教植物区優曇花大树左后方。以下三图为双子叶植物区大孟加拉榕,2017.8.8下午摄于台北植物园。
以上三图是台北植物园双子叶植物区的孟加拉榕
植物园和台大地质系馆这两棵孟加拉榕照理说年岁相仿,但植物园这棵显然发展的较好,可能原因是地质系这棵当初种的时候周遭都还是开阔地,有充分空间让它伸展,随着校园的发展,四周建物不断逼近,鹿鸣堂(1967兴建1968落成启用作为侨务委员会所在,名为侨光堂。1996台大收回改名鹿鸣堂)和地质系前馆(北棟新館)将它包夹局促在一个角落,注意旁边还有一个会发出强烈电磁波的大电器设备(配电室),底下又成了临时停车场。很久以前有一次我去看它时,发现它被大量强度修剪,原因可想而知,其实台大最早的孟加拉榕植物标本正是来自于它。反观植物园那棵就比较不受人为干扰而能尽情生长。植物也有感觉也是生命,它们也需要自由,我们人类应该永远记得,植物比我们更亲近地球母亲,人类应该对它们更好一点。如果人们看到这篇文字,有机会经过地质系这棵孟加拉榕时,请记得爱它拥抱它谢谢它给它最纯真的心灵支持。那么你终究将会明白P.R. Sarkar 说的为什么植物的生命比我们人类来得可贵,你也就像它们一样能够深入大地同时迎向天空,回到地球母亲的美好记忆中!我向你们内在的神性致敬!
2015(104)台大地质系地形图。帝大时期後馆1937、台大时期前馆1963、侧馆1987、鹿鸣堂(侨光堂)1967-1968兴建。這圖很清楚也標示了孟加拉榕後面的配電室,不只樹冠受到建物夾住,樹幹樹根更是夾在配電室和道路之間。
年代依序:孟加拉榕1922、後馆1937、前馆1963、侨光堂(鹿鸣堂)1968、侧馆1987。先来后到,非常清楚。
图引自台北市都市发展局台北市历史图资展示系统104年(2015)版航测影像。可以很清楚看出地质系後馆(南栋旧建物)为台北帝大地质系所在(对照1943地图,南侧地质标本馆为帝大时期木造建物),因此孟加拉榕当初位在地质系後馆(南栋旧館)东北角(图中旧馆右上角),后来1963新建地质系前館(北栋新馆,与侨光堂一样都是当时的美援经费所兴建的)由西側逼近孟加拉榕,1967-1968新建侨光堂(今鹿鸣堂)由東側逼近。今天可以看到孟加拉榕的枝干已经抵到鹿鸣堂和地质系前館(北栋)墻面而无法自由伸展。当初植树于建物四周固然有挡风遮阴作用,但绝不应像鹿鸣堂和地质系前館(北栋)这样斜交夹住,尤其像孟加拉榕这种大面积树冠的大树,这样的校园建物发展显然只顾虑人类的需求而忽略了植物的福祉。(另,图中基隆路144巷为基隆路四段144巷)
以下1945(34)、1958(47)两图只有地质系後馆(1937南栋旧建物),前馆(1963北栋新馆)及侨光堂(1967-1968今鹿鸣堂)都还没出现,孟加拉榕此时年纪分别为23、36岁,树冠覆盖较今天为小,但享有的生长空间更开阔自由。
1958(47)这张1/1200地形图甚至标示出孟加拉榕的精确位置。孟加拉榕东南边右下那棵是他的老邻居朴树。
1969(58)地形图,合看前图(1958地形图)及後图(1963航照图)地质系北栋新馆(前馆)1963年新建,之后1967-1968新建侨光堂,1963-1967之间孟加拉榕从此渐渐失去自由开阔的空间。
以下各图同样引自台北市都市发展局台北市历史图资展示系统,对照显示由80-104(1991-2015)这25年间孟加拉榕的处境变化以及它的奋斗。
1991(80)这张图可以看到为了兴建配电室而将孟加拉榕强剪整修到几乎只剩下树干,旁边那棵朴树没有妨碍配电室因而完整留下。接下来后面数张航照图2002-2015(91-104)可以看到孟加拉榕生命力旺盛,又逐年壮大茂盛起来,想办法在两栋建物之间的夹缝努力生长,渐渐填满那个三角形空间。
2002(91)
由以下一系列1924-1928-1995台大平面图(1924图引自国土测绘图资服务云、1928-1955引自台大官网)对照便可以看出原先1922年栽植这棵孟加拉榕的是台北帝国大学(1928-1945)的前身臺北高等農林學校(1922日本駐臺田健治郎總督計畫在臺北設立大學。因此这棵孟加拉榕几乎和台大同年,台大却让它被局促在这样的角落。)照地图发展来看,栽植当初周围的确是开阔地,1928台北帝大成立时设有文政理农学部,地质系是理学部创设时最初四系之一(台湾地质学先驱林朝棨教授就是1934台北帝大地质系首届毕业),直到二战日本战败前二年的1943地图上已明显可以看到今天地质系後馆的原始建物(1937南栋旧馆),但北侧地质系前馆(1963新建)东侧的鹿鸣堂(1967-1968兴建鹿鸣堂前身侨光堂)都尚未出现,1950年代地图,紧邻树的东南侧在今鹿鸣堂后方似乎已经开始出现建筑物。
从一棵树的身世看到了人类社会的种种面向,无论如何,树总是默默承受,正如P.R.Sakar所说“植物的生命比我们人类来得可贵,因为它们总是如赤子般纯真无邪,而且静默无声从不说谎”
有空去拜访你周遭的树吧!很多东西我们需要向它们学习,它们是有生命的时间之书。
1943这张地图中的地质系应该是今天地质系後馆(南栋旧建物),北边靠舟山路的前馆是后来1963新建的。所以孟加拉榕的准确位置在後馆建物的右上角。
1950年代台大校园地图
以下图片引自台大图书馆藏台北农林高等学校第一回卒业纪念册,可以看出此前1922年孟加拉榕栽种于农林高等学校,当时周遭还是开阔地
2015(104)台大地质系地形图。帝大时期後馆1937、台大时期前馆1963、侧馆1987、鹿鸣堂(侨光堂)1967-1968兴建。這圖很清楚也標示了孟加拉榕後面的配電室,不只樹冠受到建物夾住,樹幹樹根更是夾在配電室和道路之間。
图引自台北市都市发展局台北市历史图资展示系统104年(2015)版航测影像。可以很清楚看出地质系後馆(南栋旧建物)为台北帝大地质系所在(对照1943地图,南侧地质标本馆为帝大时期木造建物),因此孟加拉榕当初位在地质系後馆(南栋旧館)东北角(图中旧馆右上角),后来1963新建地质系前館(北栋新馆,与侨光堂一样都是当时的美援经费所兴建的)由西側逼近孟加拉榕,1967-1968新建侨光堂(今鹿鸣堂)由東側逼近。今天可以看到孟加拉榕的枝干已经抵到鹿鸣堂和地质系前館(北栋)墻面而无法自由伸展。当初植树于建物四周固然有挡风遮阴作用,但绝不应像鹿鸣堂和地质系前館(北栋)这样斜交夹住,尤其像孟加拉榕这种大面积树冠的大树,这样的校园建物发展显然只顾虑人类的需求而忽略了植物的福祉。(另,图中基隆路144巷为基隆路四段144巷)
以下1945(34)、1958(47)两图只有地质系後馆(1937南栋旧建物),前馆(1963北栋新馆)及侨光堂(1967-1968今鹿鸣堂)都还没出现,孟加拉榕此时年纪分别为23、36岁,树冠覆盖较今天为小,但享有的生长空间更开阔自由。
1969(58)地形图,合看前图(1958地形图)及後图(1963航照图)地质系北栋新馆(前馆)1963年新建,之后1967-1968新建侨光堂,1963-1967之间孟加拉榕从此渐渐失去自由开阔的空间。
以下各图同样引自台北市都市发展局台北市历史图资展示系统,对照显示由80-104(1991-2015)这25年间孟加拉榕的处境变化以及它的奋斗。
1991(80)这张图可以看到为了兴建配电室而将孟加拉榕强剪整修到几乎只剩下树干,旁边那棵朴树没有妨碍配电室因而完整留下。接下来后面数张航照图2002-2015(91-104)可以看到孟加拉榕生命力旺盛,又逐年壮大茂盛起来,想办法在两栋建物之间的夹缝努力生长,渐渐填满那个三角形空间。
2002(91)
2005(94)
2007(96)
2010(99)
2015(104)
由以下一系列1924-1928-1995台大平面图(1924图引自国土测绘图资服务云、1928-1955引自台大官网)对照便可以看出原先1922年栽植这棵孟加拉榕的是台北帝国大学(1928-1945)的前身臺北高等農林學校(1922日本駐臺田健治郎總督計畫在臺北設立大學。因此这棵孟加拉榕几乎和台大同年,台大却让它被局促在这样的角落。)照地图发展来看,栽植当初周围的确是开阔地,1928台北帝大成立时设有文政理农学部,地质系是理学部创设时最初四系之一(台湾地质学先驱林朝棨教授就是1934台北帝大地质系首届毕业),直到二战日本战败前二年的1943地图上已明显可以看到今天地质系後馆的原始建物(1937南栋旧馆),但北侧地质系前馆(1963新建)东侧的鹿鸣堂(1967-1968兴建鹿鸣堂前身侨光堂)都尚未出现,1950年代地图,紧邻树的东南侧在今鹿鸣堂后方似乎已经开始出现建筑物。
从一棵树的身世看到了人类社会的种种面向,无论如何,树总是默默承受,正如P.R.Sakar所说“植物的生命比我们人类来得可贵,因为它们总是如赤子般纯真无邪,而且静默无声从不说谎”
有空去拜访你周遭的树吧!很多东西我们需要向它们学习,它们是有生命的时间之书。
1924日治地形图(陆地测量部),在1928台北帝大正式成立之前,这里是台北高等农林学校,红线圈起来的部分就是孟加拉榕及日后的地质系、鹿鸣堂(侨光堂)所在位置,可以和后面接下来各图对照。图中“高等农林校”“校”字下方二排建物即南、北讲堂(林、农学教室),为日后台大六、七号馆,也就是今天的共同教学馆及农业综合大楼。
1950年代台大校园地图
以下图片引自台大图书馆藏台北农林高等学校第一回卒业纪念册,可以看出此前1922年孟加拉榕栽种于农林高等学校,当时周遭还是开阔地
右圖孟加拉榕,嫩枝和葉有毛;葉革質较印度橡胶树为薄,卵形或橢圓形,全緣,葉背主側脈明顯凸起,注意葉緣略反卷与印度橡胶树不同,且尾端较钝圆。
两者叶片可以明显区别。引自台北植物園網頁植物資料庫。
另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园溜冰场西侧步道种一整排行道树,标识牌标示为孟加拉榕,今天(2017.8.12)现地观察,发现可能将阔叶榕(高山榕)Ficus altissima误为孟加拉榕,叶子厚革质无反卷与印度橡胶树相似,阔叶榕于1935引进台湾栽种于台大傅园两棵,目前生长得非常巨大。孟加拉榕叶基部叶脉五出果实球形成熟红色,阔叶榕基部叶脉三出果实长椭圆形成熟黄色,这个网页詩心媽咪-植物圖鑑有图片比较两者叶脉的差别,另个网页中子~东篱居士的这篇《孟加拉榕果熟引鳥-觀花鳥者的獨白(一)》上面有许多大安公园孟加拉榕图片,叶脉三出,果实长椭圆形黄色,实应为阔叶榕。
大安公园溜冰场西侧孟加拉榕,似应为阔叶榕。
大安公园孟加拉榕,注意观察叶形及隐花果,应为阔叶榕。(背景为溜冰场)
以下各图为台大傅园的两棵阔叶榕,左边这棵有明显的板根。摄于2017.8.12
榲桲历史相当悠久,很早就被引进西方,比苹果要更早流行,希腊神话中所传说的“引起纷争的金苹果”,实际是一个金色的榲桲果。台湾常见的是1931从夏威夷引进的太平洋榅桲(莎梨、南酸棗)。
另外在台湾本地常见的苦楝(苦苓仔)、木棉、菩提(台南公园菩提树是目前所知台湾最大的菩提树,1901年日治時期所種,位於公園南路側。)
台南公园菩提树,引自Google街景图
正性微生命喜欢靠近五圣树(正性microvita,天人或一般说的神。人是五大具足的生命,而天人只具足火风空三大,是光体生命而不具有像人一样的有形实体肉身),就如同鲜花香气、美好的音乐、正向的思想语言文字所散发出来的波动一样也都会吸引祂们。*其他孟加拉榕分布(待查?):关渡自然公园(番薯的小角落报导,有图,果实红色,几可确定是孟加拉榕。另外这篇一位志工在關渡自然公園海岸林區的自然觀察 (2)详述了对园区内海岸林区孟加拉榕的生态观察)